2023年深圳发展改革十件大事: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
- 920
- 2024-01-02
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深圳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发展改革任务,在经济运行调度、重大项目建设、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助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这十件大事,勾勒出2023年深圳改革发展走过的不平凡一年。
一、河套合作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赖犁 摄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有力支撑。2023年8月8日,国务院正式签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聚焦合作区三大定位,面向2035年明确了合作区的建设方向、阶段目标、具体工作,提出一系列引领性、突破性、支撑性制度创新安排,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2023年8月16日,深圳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若干措施》,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应用场景开放、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提出20条“实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做强做优做大。12月5日,《深圳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聚焦用房、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重点领域提出6方面20条措施,在推出融资补贴等短期见效措施的同时,围绕加快工业上楼、保障性住房、高标仓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园区转供电改造等方面推出一批长效举措,多维度全方位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
三、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2023年8月,深圳集中出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3个工作方案,部署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题为《深圳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质效 增强发展动力》的报道。截至2023年11月,深圳全市商事主体总量达419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超558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860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742家,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四、出台21条措施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2023年9月15日,《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印发实施,围绕优化消费环境、鼓励汽车消费、支持住房消费、壮大服务消费、便利港人消费5大方面提出21条措施,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若干措施》注重开源与节流协同,通过规范水电气价格管理、优化住房公积金和医保账户提取条件支撑消费扩大,围绕汽车、文旅、数字消费等推出一揽子促销政策,让市民切实享受优惠;注重“硬资源”引入和“软环境”建设并重,加快地标性商圈建设和头部消费类企业引进,实施全域放心消费行动,提升市民消费体验;注重内挖潜能和外拓市场结合,促进深港消费“双向奔赴”,深化对口地区旅游合作,打造对市外游客更有吸引力的消费环境。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迈上新台阶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瀚 摄
2023年以来,深圳围绕“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出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制8条措施,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大项目工作机制,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四批次组织集中开工项目1094个、新增年度计划投资1849亿,持续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出台支持深圳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博时蛇口产业园REIT、红土盐田港REIT成为全国首批扩募项目,红土深圳安居REIT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推广,专项债审核通过率创历史新高,获批盘活存量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实现我市基础设施REITs中央预算支持“零”突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迈上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望达到万亿元规模。
六、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2023年12月8日,《深圳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和《深圳市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以“规划+政策”组合拳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深圳将坚持全市统筹、全域发展、各有侧重、设置门槛的布局原则,在全市布局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约94.08平方公里,涵盖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等十大行业类别,同时进一步强化总部企业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到2025年,千亿级总部企业达10家,百亿级总部企业突破100家。截至2023年11月,深圳市级总部企业已达356家,贡献全市约1/3的GDP。
七、轨道交通五期规划获批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2023年3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正式获批,批复方案共11条线路,包括15号线、17号线一期、19号线一期、20号线二期、22号线一期、25号线一期、27号线一期、29号线一期、32号线一期、10号线东延(深圳段)、11号线北延(深圳段),总长185.6公里,项目总投资1952亿元,批复项目数量、里程、投资均为深圳市有史以来之最,建成后将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提供更有力保障。其中,首条开工线路15号线已于6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八、国际数字能源展等专业展会落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2023年6月8日-10日、20日-23日,首届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分别在深港两地举办,两地展览面积超5万平方米,集中展示深圳及全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创新+高端”的发展亮点和成果。6月29日-7月2日,全球首个以数字能源为主题的展会——2023深圳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举办,重磅发布深圳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1.0、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和深圳数字能源白皮书。深圳加速建设超充之城,成立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产业“超级智囊团”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基金。11月16日—17日,第六届亚太能源监管论坛在深举办,为近20年来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能源监管领域论坛,搭建以监管推动能源市场建设、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九、深圳获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深圳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3年10月,印发《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深圳市碳达峰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系统部署“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出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多层级、多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在全国率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社区、公共机构、园区、企业等16个试点纳入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2023年11月,深圳正式获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十、率先成为拥有“四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2023年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深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此前,深圳已于2019-2021年分别获批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本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使深圳成为兼有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